目前分類:二手收購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其實筆者和 M4/3 這個體 系頗有緣份,尤其得當年 Panasonic 家族 M4/3 第一台戰將 G1 的評測也是發表於本站,當年就覺得這類型相機才真的有切中要點的感覺,體積明顯的比 APS-C 數位單眼小上許多,但卻有著十分類似的特性,當時 G1 高感光度及長時間曝光表現不甚佳的問題也經由這兩三年陸續推陳出新的機型解決了不少,表 現已可謂可圈可點,更重要的,M4/3 的鏡頭群成熟度已是令筆者到達滿意甚至流口水的程度,我想光是最近那兩顆 X 變焦鏡就夠吸引了吧?再加上 Leica 25mm F1.4 的大光圈人像定焦鏡、小巧高畫質的 7-14mm F4 超廣角鏡頭等都是甚好的選擇,再加上現在仍作為旗艦機種的 Panasonic Lumix GH2 價位居然如 此親民,雖然體積較 G3 或 GX1 都大了一點,但在功能完整性/性價比筆者認為是目前首選,所以突然 GH2 就跳入我的生活了... 然後沒多久,Leica DG 25mm F1.4、Panasonic Lumix X 14-42 F3.5-5.6 O.I.S.、Panasonic Lumix G Vario 7-14mm F4 ASPH 及 OLYMPUS M.ZUIKO 45mm F1.8 通通都跳入筆者的生活了,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喂) 為什麼要選 GH2,而不是新的G3 或 GX1?以價錢來說三者的機身目前是差不多的,但使用 EVIL 體系的相機,筆者個人習慣來說翻轉式 LCD 是必要,這樣才能把優點發揮到極緻,所以 GX1 很可惜的 被排除,而 G3 / GH2 雖然看似十分類似,而且G3那片感光元件更是號稱全新設計,又輕巧了不少,這些都令人心動;但考慮到 GH2 的實體按鍵排佈、錄影 功能及外接麥克風等能力後,筆者最後還是選擇這台昔日 (?) 旗鑑。

Panasonic LUMIX DMC-GH2 重點規格 ● 4 / 3 系統規格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具備 1830 萬實際畫素,1605 萬有效畫素 ● 特殊開發的 Venus IV Engine Full HD(3 CPU)影像處理引擎 ● 可錄製 1080i @ 60 FPS、1080p @ 24FPS(高流量 24Mbps)及 720p @ 60FPS 之 AVCHD 影片 ● (錄影時仍可同步拍攝高畫素的 16:9 照片) ● 對比檢測式 23 個自動對焦點 ● 自動對焦性能提昇,搭配 14-140 HD 鏡甚至可 0.1 秒完成對焦 ● 完整解析度模式連拍可達每秒 5 張,較低解析度(400 萬畫素)模式可達每秒 40 張 ● 翻轉式 3 吋 46 萬畫素觸控液晶螢幕 ● 具備 153 萬畫素電子觀景窗(852 x 600 畫素),視野率 100%,放大倍率 142% ● 搭載「Intelligent Resolution」超解像技術 ● 感光度範圍:ISO 100 - 12800,可選擇 1 EV 或 1 / 3 EV 級距調整 ● 快門範圍:60 - 1/4000 秒,支援 B 快門,閃燈同步可達 1 / 160 秒 ● 儲存媒介為 SD / SDHC / SDXC 記憶卡 ● 採用 DMW-BLC12 新型充電式鋰電池,每次充電可拍攝 320 張 ● 體積 124 x 75.8 x 89.6 mm,重量約 392 公克 ● 共推出黑色、銀色兩種款式 而早陣子 (2011/12/7) Panasonic更為 GH2 推出 1.1 新版韌體,功能進一步提昇: ● 使用 X 系列鏡頭支援「顯示焦距」、「逐步放大」、「恢復變焦」、「變焦速度」、「變焦環」選項 ● 全畫面範圍的對焦區域選擇,不再受限於中央局部 ● 「自動包圍」模式的連續拍攝效率改善 ● 連拍時的可拍張數提昇 ● 「擴展遠攝轉換模式」在拍照和錄影模式可個別開啟或關閉 ● 內建閃燈的出力準確度改善 ● 改進錄影時的自動對焦 ● 操作音量的大小調整可套用在電池耗盡時關機的嗶嗶聲 ● 新的「半按釋放」功能 ● 高感光度時更好的雜訊抑制效果 ● 螢幕觸控功能可選擇「開啟」或「關閉」 一台出了一年的機器還有如此重大更新,筆者是認為誠意十足了,所以購入GH2後就迅速的將其升級至1.1版本,所以本文所有的使用經驗及實拍,全部都是使 用 1.1 版本的 GH2。

外觀細節 GH2 較之當年的 G1 或近期的 G3 都有種無法取代的霸氣,當然部分原因也是在於體積及重量都比前兩者大及重,而且機身質感明顯高出不少,在把握感上更 好,看起來就像超級縮水了的 DSLR,體積之小可以令我出門一機三~四鏡都用一個小相機包就好,在以前使用 APS-C DSLR 時是不可能的任務。

多樣化的端子埠,也支援外接麥克風 在 GH2 的左側是各類端子孔,其中麥克風與快門線同源,順帶一提,雖然這個快快門線長得很像 Canon 百位數入門單眼那種接頭,也插得進去,但是是不 能用的,要使用快門線請使用 P 家專用的啊。

方便實用的 3" 46萬觸控可外翻式 LCD 這片 3" 46 萬可翻轉可觸控操作的 LCD 是筆者喜歡 GH2 的另一重要原因,可外翻方便在高角度或低角度的取景,令便利性大增,觸控可能很多人覺得不那 麼重要,但其實筆者使用觸控功能通常只有在對焦點選擇的用途 上,直接戳螢幕選擇對焦點比起玩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遊戲快速直覺多了,另外,瀏覽照片 檢視時,放大後的直接拖拉也是另一觸控重點用途。

關於GH2的操作 GH2 出了那麼久,我想大家對他的操作應該都大概有個底,系統的使用上基本上和 GF3 / G3 / GX1 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分別,較為可惜的是 GH2 沒有 G- Sensor,所以照片不會自動翻正,當然也沒有像 GX1 那麼方便的電子水平線,對焦速度以筆者之前同時使用 GX1 及 GH2 的經驗來說都是十分高速,尤其是 搭配 X 14-42 或 Leica 25mm F1.4 時。

全像素下 5fps 的連拍速度雖然不高,但還算不錯的是在 Jpeg 模式下可以無限連拍,就算使用了 Raw + Jpeg 模式仍有7張的連拍張數,表現可圈可點;在 使用電子快門高速連拍下更可達 40fps,不過就只有這 40 張,及像素剩下400萬,只能說也算夠用就是。

文章標籤

csyhom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筆者和 M4/3 這個體 系頗有緣份,尤其得當年 Panasonic 家族 M4/3 第一台戰將 G1 的評測也是發表於本站,當年就覺得這類型相機才真的有切中要點的感覺,體積明顯的比 APS-C 數位單眼小上許多,但卻有著十分類似的特性,當時 G1 高感光度及長時間曝光表現不甚佳的問題也經由這兩三年陸續推陳出新的機型解決了不少,表 現已可謂可圈可點,更重要的,M4/3 的鏡頭群成熟度已是令筆者到達滿意甚至流口水的程度,我想光是最近那兩顆 X 變焦鏡就夠吸引了吧?再加上 Leica 25mm F1.4 的大光圈人像定焦鏡、小巧高畫質的 7-14mm F4 超廣角鏡頭等都是甚好的選擇,再加上現在仍作為旗艦機種的 Panasonic Lumix GH2 價位居然如 此親民,雖然體積較 G3 或 GX1 都大了一點,但在功能完整性/性價比筆者認為是目前首選,所以突然 GH2 就跳入我的生活了... 然後沒多久,Leica DG 25mm F1.4、Panasonic Lumix X 14-42 F3.5-5.6 O.I.S.、Panasonic Lumix G Vario 7-14mm F4 ASPH 及 OLYMPUS M.ZUIKO 45mm F1.8 通通都跳入筆者的生活了,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喂) 為什麼要選 GH2,而不是新的G3 或 GX1?以價錢來說三者的機身目前是差不多的,但使用 EVIL 體系的相機,筆者個人習慣來說翻轉式 LCD 是必要,這樣才能把優點發揮到極緻,所以 GX1 很可惜的 被排除,而 G3 / GH2 雖然看似十分類似,而且G3那片感光元件更是號稱全新設計,又輕巧了不少,這些都令人心動;但考慮到 GH2 的實體按鍵排佈、錄影 功能及外接麥克風等能力後,筆者最後還是選擇這台昔日 (?) 旗鑑。

Panasonic LUMIX DMC-GH2 重點規格 ● 4 / 3 系統規格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具備 1830 萬實際畫素,1605 萬有效畫素 ● 特殊開發的 Venus IV Engine Full HD(3 CPU)影像處理引擎 ● 可錄製 1080i @ 60 FPS、1080p @ 24FPS(高流量 24Mbps)及 720p @ 60FPS 之 AVCHD 影片 ● (錄影時仍可同步拍攝高畫素的 16:9 照片) ● 對比檢測式 23 個自動對焦點 ● 自動對焦性能提昇,搭配 14-140 HD 鏡甚至可 0.1 秒完成對焦 ● 完整解析度模式連拍可達每秒 5 張,較低解析度(400 萬畫素)模式可達每秒 40 張 ● 翻轉式 3 吋 46 萬畫素觸控液晶螢幕 ● 具備 153 萬畫素電子觀景窗(852 x 600 畫素),視野率 100%,放大倍率 142% ● 搭載「Intelligent Resolution」超解像技術 ● 感光度範圍:ISO 100 - 12800,可選擇 1 EV 或 1 / 3 EV 級距調整 ● 快門範圍:60 - 1/4000 秒,支援 B 快門,閃燈同步可達 1 / 160 秒 ● 儲存媒介為 SD / SDHC / SDXC 記憶卡 ● 採用 DMW-BLC12 新型充電式鋰電池,每次充電可拍攝 320 張 ● 體積 124 x 75.8 x 89.6 mm,重量約 392 公克 ● 共推出黑色、銀色兩種款式 而早陣子 (2011/12/7) Panasonic更為 GH2 推出 1.1 新版韌體,功能進一步提昇: ● 使用 X 系列鏡頭支援「顯示焦距」、「逐步放大」、「恢復變焦」、「變焦速度」、「變焦環」選項 ● 全畫面範圍的對焦區域選擇,不再受限於中央局部 ● 「自動包圍」模式的連續拍攝效率改善 ● 連拍時的可拍張數提昇 ● 「擴展遠攝轉換模式」在拍照和錄影模式可個別開啟或關閉 ● 內建閃燈的出力準確度改善 ● 改進錄影時的自動對焦 ● 操作音量的大小調整可套用在電池耗盡時關機的嗶嗶聲 ● 新的「半按釋放」功能 ● 高感光度時更好的雜訊抑制效果 ● 螢幕觸控功能可選擇「開啟」或「關閉」 一台出了一年的機器還有如此重大更新,筆者是認為誠意十足了,所以購入GH2後就迅速的將其升級至1.1版本,所以本文所有的使用經驗及實拍,全部都是使 用 1.1 版本的 GH2。

外觀細節 GH2 較之當年的 G1 或近期的 G3 都有種無法取代的霸氣,當然部分原因也是在於體積及重量都比前兩者大及重,而且機身質感明顯高出不少,在把握感上更 好,看起來就像超級縮水了的 DSLR,體積之小可以令我出門一機三~四鏡都用一個小相機包就好,在以前使用 APS-C DSLR 時是不可能的任務。

多樣化的端子埠,也支援外接麥克風 在 GH2 的左側是各類端子孔,其中麥克風與快門線同源,順帶一提,雖然這個快快門線長得很像 Canon 百位數入門單眼那種接頭,也插得進去,但是是不 能用的,要使用快門線請使用 P 家專用的啊。

方便實用的 3" 46萬觸控可外翻式 LCD 這片 3" 46 萬可翻轉可觸控操作的 LCD 是筆者喜歡 GH2 的另一重要原因,可外翻方便在高角度或低角度的取景,令便利性大增,觸控可能很多人覺得不那 麼重要,但其實筆者使用觸控功能通常只有在對焦點選擇的用途 上,直接戳螢幕選擇對焦點比起玩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遊戲快速直覺多了,另外,瀏覽照片 檢視時,放大後的直接拖拉也是另一觸控重點用途。

關於GH2的操作 GH2 出了那麼久,我想大家對他的操作應該都大概有個底,系統的使用上基本上和 GF3 / G3 / GX1 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分別,較為可惜的是 GH2 沒有 G- Sensor,所以照片不會自動翻正,當然也沒有像 GX1 那麼方便的電子水平線,對焦速度以筆者之前同時使用 GX1 及 GH2 的經驗來說都是十分高速,尤其是 搭配 X 14-42 或 Leica 25mm F1.4 時。

全像素下 5fps 的連拍速度雖然不高,但還算不錯的是在 Jpeg 模式下可以無限連拍,就算使用了 Raw + Jpeg 模式仍有7張的連拍張數,表現可圈可點;在 使用電子快門高速連拍下更可達 40fps,不過就只有這 40 張,及像素剩下400萬,只能說也算夠用就是。

文章標籤

csyhom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ogle街景車開到二手收購 南極? 在Google官方部落格的這一篇文章:Explore the world with Street View, now on all seven continents 提到Google街景已經登陸全球七大洲,這裡面讓大家最好奇的是「南極洲」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要如何將街景車開上去? 而事實上所謂的Google街景「登陸南極洲」,只是登陸了南極大陸其中的一個名叫「Half Moon Island半月島」而已,但是你到Google地圖去搜尋這個島卻找不到! 所以會有人發文說這個島很難找,但是真的嗎?如果你有點進去剛才Google官方部落格的文章,你就會看到Google為了大家設立了一個「Street View Gallery」,裡面收集了全世界著名的景點的Google街景,而南極企鵝島從這裡連過去就不用找了: Google地圖帶你去南極看企鵝 street view 6 但是這個頁面不讓你切換到手機收購 平面的Google地圖,你要按這裡街景圖左下角的Google地圖連結進到另一個頁面才能切換到平面地圖。 可是一直按〔-〕縮小比例卻發現似乎這個島的座標也不大對,好像在海中央?難怪在Google地圖會找不到! 至於企鵝在哪裡呢?大家慢慢找,好像只有其中一個座標有看到一大群企鵝,但是換到隔壁的座標企鵝又不見了! Google地圖帶你去南極看企鵝 street view 7 這是因為每一個座標點的照片拍攝的時間花太久,企鵝跑掉了!那到底是怎麼拍的,真的用街景車去拍的嗎?看那個崎嶇的地形想也知道一定不可能,答案請你找到這個拍攝者的陰影: Google地圖帶你去南極看企鵝 street view 8 就是用一般的腳架拍出來的照片而已,而且好像不是一次拍五張,而是一張一張慢慢拍,所以企鵝POSE擺太久就不跟你玩,跑掉了! 2010/10/05更新:現在不用那麼麻煩了,你只要到 Google地圖,在左邊的選單就會看到「探索全球七大洲」,給他點進去就對了!

文章標籤

csyhom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才是真正的小紅傘2012中文版 早在10月初小紅傘 Avira Free Antivirus 2012 英文版就正式推出了,但是一開始有許多網友以為二手收購 中文版也推出,沒想到從小紅傘官網下載的安裝起來怎麼跟舊版的一模一樣? 原來是中文版的還是一直停留在 10 版,為了這個我甚至在 Facebook 上面提醒大家 60幾M的小紅傘是10版的,80幾M才是2012新版的! 還有好幾次有人故意或是不查又發文說小紅傘2012推出了!而每次我都會被騙去下載回來,結果裝完了看版本並不是2012新版的,不知道有沒有人也跟我一樣是受騙者?而這兩天正好想說小紅傘2012中文版再不出來我就要發一篇文章來「關切」一下,沒想到今天就看到小紅傘2012中文版真的在小紅傘官網可以下載了!安裝 在安裝的第一個畫面,如果你看過我兩天前發的文章「您真的沒有被偷安裝程式」還直接按下一步的話,那我那一篇文就是白發了! 不只是小紅傘,請在安裝程式的時候看清楚每一個要安裝的選項,所以請先點[自訂],再勾選「我接受 使用者授權合約」,最後再按[下一步]選擇目的資料夾除非你有特別的原因,不然[下一步]用內定就好 如果你在第一步選擇「快速安裝」的話,以下的步驟跳過直接到「更新程式」那邊安裝元件當然是全部選,但是如果你的電腦很慢的話也可以選擇不要裝第二及第三項,不過整個的防護力就會降低,沒有問題的話內定值按[下一步]AHeAD是小紅傘上一版就有的功能,也就是啟發式掃毒,這個設越敏感當然越安全,但是也就會受到防毒的干擾,所以先用預設值,有需要我們再來調整,因此先按[下一步]繼續前面已經提到新版的小紅傘2012安裝檔大了將近20M,多出來的這些就是這裡的功能,但是小紅傘內定並沒有都啟用,因為一旦都啟用那就會失去小紅傘一貫給「人家程式小而快」的印象,如果你的電腦速度夠快的話,全部勾選就能給你最大的保護,我們這裡先[下一步]都不要更改,以後再看情形啟動模式選項後面的說明應該很清楚了,看你是要速度還是安全,現在先選速度優先按[下一步]繼續在更新的當中一樣依照慣例會出現這個廣告視窗,或許有人會教你如何把它關掉,但是我是建議你把這個當成是病毒碼更新的指示器,如果有一段時間都沒看到它就要注意囉!而這個視窗按[確定]關閉就好

文章標籤

csyhom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著SOD又是為了成立15週年又是為了達成一萬人下海的里程碑狂發大份量的紀念作、同屬一個集團的Moodyz更是為了成立10週年而連續半年發表特別企劃,身為北都集團最受重視、幾乎每到週年慶都會集合旗下女優大拜拝的S1,當然也是不能示弱: 於是在2月,我們有了「S1 24時間!!」這支作品:其實從作品標題來看這就是一支總長24小時、可以讓你看一天一夜看到吐的作品,不過再看看內容物、卻透露了不少訊息: 首先,這支AV 作品附了一張「S級女優的沖繩旅行寫真」,S1是一口氣動用了包括吉沢明歩、麻美ゆま、七海なな、希志あいの、佳山三花、桜ここみ、瑠川リナ、梓ユイ以及西條るり等9位女優到沖繩進行5天4夜的寫真拍攝活動,而且還有集團亂交的慘烈戰鬥紀實! 與去年的「エスワン TV(S1 TV)」的特別企劃相比,除了吉沢明歩、麻美ゆま(麻美由真)、佳山三花以及桜ここみ(櫻心美)外,S1是換掉了超過一半的女優;當然被換掉的5個女優現在都已經不在S1,不過從換進來的新人來看S1可謂換血非常成功,裡面有挖角而來的A咖(七海なな、希志あいの),有表現很出色的新人瑠川リナ、梓ユイ以及西條るり,而且外型環肥燕瘦,要偶像有偶像、有巨乳有巨乳,從少女到戰鬥痴女應有盡有,可謂是戰力十足! 所以從這一支作品就可以知道S1在2010年確實交出了一張不錯的AV女優 成績單,甚至把老傢伙們換掉,S1還有真木こころ(真木心)、白瀬エリナ(白瀨Erina)、二階堂ソフィア (二階堂索菲亞)以及「最強肉體」沖田杏梨可以填上空缺,一樣是要臉有臉要胸也夠胸,看得出這家片商可說實力十足;除此之外S1另外挑選了16位女優選出 8小時的精華以及另外36名女優再選出8小時的精華,總計有超過50位女優參戰!

文章標籤

csyhom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寫真女星優木真央美近日傳已單身,她代言魚罐頭時感嘆表示,最近常常靠吃魚罐頭配啤酒,度過孤單的日子,她自認是因為AV 胸部不夠大,無法贏得日本男人喜歡滿足「手欲」的需求。 據AV 平面媒體報導指出,優木真央美和搞笑團體「次長課長」成員井上聰的「地下情」傳已破局,日前她代言魚罐頭時感嘆地說:「最近好寂寞,常孤單地吃魚罐頭配啤酒!」希望未來可以「釣」到好男人。 優木雖擁有31C、23、35好身材,畢業於國立東京學藝大學,儼然是寫真界「有波有腦」稀有才女。但她自認上圍不夠豐滿,號稱是「貧乳界的超級名模」,並諷刺日本男星,嘴上說不愛大胸脯女生,但娶回家的都是波霸,似乎是指她滿足不了井上聰的「手欲」。

文章標籤

csyhom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著陸頁面的優化能有效的解決頁面跳出率問題,頁面跳出率一直是SEO工作者經常提及的一個話題,但是認真去思考卻很少,至于執行,就更少了。大致說下我們應該如果去優化我們的著陸頁面。   頁面加載時間   這是最基礎的條件,一般用戶找產品(服務)或信息的時候都是比較急的,用戶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來等待頁面的加載,面對互聯網龐大的數據庫,他可以選擇更多優秀的頁面。   重要信息位置   這和上面的理由大致一樣,用戶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看見自己想要的信息,大多選擇立即離開,如果該網頁做的非常漂亮,用戶還會滾動以下鼠標,但美觀和實用相比,用戶更愿意選擇實用。   提供醒目的標記   無論著陸頁面的目的是什么,頁面上有一個醒目的標記或按鈕來促使用戶行為,對網站的轉換率還是有提高的。   圖片的專業程度   一個已經優化的不錯的著陸頁面,千萬別因為一張不專業的配圖而導致用戶流失。   易于瀏覽   任何頁面內容的構建都是為了用戶而做,都希望得到用戶的認可,哪怕是多那么一點點,但是你頁面上都是一些非常專業的用語,這樣會讓一些初學者望而卻步,要知道,一些專業人士找資料或者產品,而非都是自己親自去找,他很有可能叫自己的助理,你應該讓那位助理看了你的信息后更加自信。   導航鏈接不宜過多關鍵字優化   要知道,著陸頁面成功的關鍵就是能讓用戶把注意力集中在該頁面,你應該盡可能多的去減少這些鏈接對用戶的干擾。   簡短的提交方式   一些在線銷售的網站,在用戶已經選擇好自己的產品開始提交自己的信息的時候,需要填寫的內容太多,填寫簡單的內容會讓用戶用更少的時間去考慮,而點擊“提交”按鈕的時間也就越多。   其實關于著陸頁面的優化,大家可以想想“為什么單頁面的轉換率很高?”,有心的你可以做下對比,單頁面其實都幾乎符合上面提到著陸頁面優化技巧。  本文來源:外貿SEO 網路行銷

文章標籤

csyhom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ogle的官方部落格在2008年5月刊登了伍由.曼伯(Udi Manber)的這篇文章「Introduction to Google Search Quality」,並且透露Google將定期公告關於搜尋引擎的訊息。根據伍迪.曼伯的文章,Google有超過百人以上的工程師與科學家直接在研究與改善搜尋引擎技術,另外有團隊負責品質評估、使用者界面開發、垃報技術偵測等,他表示在2007年Google就有450次的改善修正,平均每週就改善9次之多。 另外一位創立Blekko的里奇.斯克倫塔(Rich Skrenta)談論到插尋引擎說:「搜尋引擎就是把全球的頁面複製一份到你的叢集裡,然後進行七項苦工(分散式系統、HTML分析、文字與語意分析、反垃圾、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使用界面、彈性的系統規模),然後每天都會驚訝發現許多的色情與垃圾網站」。他的最後一句透露了兩個重點:取巧的網頁會被抓出來,以及人類在整個過程中會介入資料的判斷。 其實從2007年Google的PR調整來處罰Paid link(付費式聯結),大概就清楚人為干擾搜尋引擎演算法的例子,但由里奇.斯克倫塔的說法就更加明白,非自然的網頁行為是被嚴密監控的,也許你會認為上億頁的資料中不會被發現,那你就低估了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可能性。關鍵字優化 雖然搜尋引擎的作業相當繁複,但是我們可以把它簡單劃分成幾個步驟: 1. 由網路上抓取各網站的資料(Data Crawling) 2. 將抓回來的資料處理與建立索引(Data Indexing) 3. 以演算法建立各網頁評比分數(Data Scoring) 4. 搜集使用者瀏覽網路的習慣資料(User Browsing Statistics) 5. 由使用者搜尋資料搜集關鍵字及點選率(User Search Statistics) 這五個步驟詳細的內容,將在以後說明。網路行銷 因此如果想要讓搜尋引擎能夠把你的網頁顯示在搜尋結果的前面幾頁,就必須深入瞭解上面五個步驟的過程,這些就牽涉到太多深奧的資訊工程學、社會學、心理學、廣告行銷學等等知識,但是如果能夠好好閱讀本書,你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掌握所有搜尋引擎的核心知識。

文章標籤

csyhom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不知是否在近期的Google Search上發現搜尋結果有異於往常的結果?第一個是搜尋結果順序變動的頻率較為頻繁,第二個是在不同的電腦搜尋可能出現不同的搜尋結果。Bruce Clay在PubCon上提出了他的看法,認為2010年第一季Google的搜尋技術將有重大的改變,這個改變就是個人化的搜尋,而此改變將連帶影響SEO的技術。 在語意搜尋(Semantic Search)尚未完全成熟前,個人化搜尋(Personalized Search)是改善搜尋的一個方式,也就是你的IP、Cookie以及搜尋歷史資料來決定搜尋結果,當使用「java」來搜尋時,有可能是要尋找程式資源,可能是要尋找渡假資料,也可能是要尋找渡假資料,也可能是要尋找咖啡資料,若使用目前的搜尋引擎演算法,並無法讓使用者快速找到訊息,因此讓不同的搜尋結果出現在使用者面前,是Google正在進行的大工程。 Google在2009年4月公佈了新專利「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ssisted network browsing」,這個詳細內容在後面會詳細介紹,而Yahoo也在2009年3月公佈了搜尋演算法的變更。這些變革將改變了什麼?都顯示搜尋演算法會越來越以使用者為考量,無法獲得使用者喜好的資料將會逐漸在眼前消失,因此黑帽式的SEO將喪失優勢,SEO的技術勢必會有一個全面洗牌。除了個人化搜尋之外,Google陸續還將有其他重大技術改革,因此持續觀察並調整策略是SEO的重要課題,如果無法隨時跟上Google或其他搜尋業者的腳步,可能就會在這波趨勢上滅頂,如果沒有隨時掌握趨勢及使用正確的方法,在SEO上可能面對全盤皆輸的局面。之前SearchWiki已經在Google Search英文界面測試好一陣子的功能,現在中文界面也出現了 當你登入Google帳號後,Google Search增加了幾個功能: 1. 你可以將不希望看到的結果列表移除,也可以將希望看到的結果重新排序。 2. 你可以加入註解(comment)。 當然你也可以回復原先的排序,並且這些重新排序的結果都是個人化的,別人並無法看到。關鍵字優化 這個代表什麼呢?可以分成好跟壞兩方面: a. 好的是使用者可以把非相關訊息過濾掉。 b. 壞的方面是SEO技法已經越來越多挑戰。 從另一方面看也有好跟壞: c. 好的是正經的好文章可以更被彰顯。 d. 壞的方面是黑帽SEO會不會大量利用過濾對手的方式來打擊。網路行銷 (a)跟(c)絕對是正面的好消息,(b)對正派SEO來說沒有困難,但(d)就看Google如何利用這些個人化資料了。所以SEO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針對人,電腦或許可以被欺騙,但是沒有相關的訊息,就算出現優秀的搜尋結果,也對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就被使用者過濾了。

文章標籤

csyhom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筆者和 M4/3 這個體系頗有緣份,尤其得當年 Panasonic 家族 M4/3 第一台戰將 G1 的評測也是發表於本站,當年就覺得這類型相機才真的有切中要點的感覺,體積明顯的比 APS-C 數位單眼小上許多,但卻有著十分類似的特性,當時 G1 高感光度及長時間曝光表現不甚佳的問題也經由這兩三年陸續推陳出新的機型解決了不少,表現已可謂可圈可點,更重要的,M4/3 的鏡頭群成熟度已是令筆者到達滿意甚至流口水的程度,我想光是最近那兩顆 X 變焦鏡就夠吸引了吧?再加上 Leica 25mm F1.4 的大光圈人像定焦鏡、小巧高畫質的 7-14mm F4 超廣角鏡頭等都是甚好的選擇,再加上現在仍作為旗艦機種的 Panasonic Lumix GH2 價位居然如此親民,雖然體積較 G3 或 GX1 都大了一點,但在功能完整性/性價比筆者認為是目前首選,所以突然 GH2 就跳入我的生活了... 然後沒多久,Leica DG 25mm F1.4、Panasonic Lumix X 14-42 F3.5-5.6 O.I.S.、Panasonic Lumix G Vario 7-14mm F4 ASPH 及 OLYMPUS M.ZUIKO 45mm F1.8 通通都跳入筆者的生活了,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喂) 為什麼要選 GH2,而不是新的G3 或 GX1?以價錢來說三者的機身目前是差不多的,但使用 EVIL 體系的相機,筆者個人習慣來說翻轉式 LCD 是必要,這樣才能把優點發揮到極緻,所以 GX1 很可惜的被排除,而 G3 / GH2 雖然看似十分類似,而且G3那片感光元件更是號稱全新設計,又輕巧了不少,這些都令人心動;但考慮到 GH2 的實體按鍵排佈、錄影功能及外接麥克風等能力後,筆者最後還是選擇這台昔日 (?) 旗鑑。 Panasonic LUMIX DMC-GH2 重點規格 ● 4 / 3 系統規格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具備 1830 萬實際畫素,1605 萬有效畫素 ● 特殊開發的 Venus IV Engine Full HD(3 CPU)影像處理引擎 ● 可錄製 1080i @ 60 FPS、1080p @ 24FPS(高流量 24Mbps)及 720p @ 60FPS 之 AVCHD 影片 ● (錄影時仍可同步拍攝高畫素的 16:9 照片) ● 對比檢測式 23 個自動對焦點 ● 自動對焦性能提昇,搭配 14-140 HD 鏡甚至可 0.1 秒完成對焦 ● 完整解析度模式連拍可達每秒 5 張,較低解析度(400 萬畫素)模式可達每秒 40 張 ● 翻轉式 3 吋 46 萬畫素觸控液晶螢幕 ● 具備 153 萬畫素電子觀景窗(852 x 600 畫素),視野率 100%,放大倍率 142% ● 搭載「Intelligent Resolution」超解像技術 ● 感光度範圍:ISO 100 - 12800,可選擇 1 EV 或 1 / 3 EV 級距調整 ● 快門範圍:60 - 1/4000 秒,支援 B 快門,閃燈同步可達 1 / 160 秒 ● 儲存媒介為 SD / SDHC / SDXC 記憶卡 ● 採用 DMW-BLC12 新型充電式鋰電池,每次充電可拍攝 320 張 ● 體積 124 x 75.8 x 89.6 mm,重量約 392 公克 ● 共推出黑色、銀色兩種款式 而早陣子 (2011/12/7) Panasonic更為 GH2 推出 1.1 新版韌體,功能進一步提昇: ● 使用 X 系列鏡頭支援「顯示焦距」、「逐步放大」、「恢復變焦」、「變焦速度」、「變焦環」選項 ● 全畫面範圍的對焦區域選擇,不再受限於中央局部 ● 「自動包圍」模式的連續拍攝效率改善 ● 連拍時的可拍張數提昇 ● 「擴展遠攝轉換模式」在拍照和錄影模式可個別開啟或關閉 ● 內建閃燈的出力準確度改善 ● 改進錄影時的自動對焦 ● 操作音量的大小調整可套用在電池耗盡時關機的嗶嗶聲 ● 新的「半按釋放」功能 ● 高感光度時更好的雜訊抑制效果 ● 螢幕觸控功能可選擇「開啟」或「關閉」 一台出了一年的機器還有如此重大更新,筆者是認為誠意十足了,所以購入GH2後就迅速的將其升級至1.1版本,所以本文所有的使用經驗及實拍,全部都是使用 1.1 版本的 GH2。 外觀細節 GH2 較之當年的 G1 或近期的 G3 都有種無法取代的霸氣,當然部分原因也是在於體積及重量都比前兩者大及重,而且機身質感明顯高出不少,在把握感上更好,看起來就像超級縮水了的 DSLR,體積之小可以令我出門一機三~四鏡都用一個小相機包就好,在以前使用 APS-C DSLR 時是不可能的任務。多樣化的端子埠,也支援外接麥克風 在 GH2 的左側是各類端子孔,其中麥克風與快門線同源,順帶一提,雖然這個快快門線長得很像 Canon 百位數入門單眼那種接頭,也插得進去,但是是不能用的,要使用快門線請使用 P 家專用的啊。方便實用的 3" 46萬觸控可外翻式 LCD 這片 3" 46 萬可翻轉可觸控操作的 LCD 是筆者喜歡 GH2 的另一重要原因,可外翻方便在高角度或低角度的取景,令便利性大增,觸控可能很多人覺得不那麼重要,但其實筆者使用觸控功能通常只有在對焦點選擇的用途 上,直接戳螢幕選擇對焦點比起玩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遊戲快速直覺多了,另外,瀏覽照片檢視時,放大後的直接拖拉也是另一觸控重點用途。關於GH2的操作 GH2 出了那麼久,我想大家對他的操作應該都大概有個底,系統的使用上基本上和 GF3 / G3 / GX1 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分別,較為可惜的是 GH2 沒有 G-Sensor,所以照片不會自動翻正,當然也沒有像 GX1 那麼方便的電子水平線,對焦速度以筆者之前同時使用 GX1 及 GH2 的經驗來說都是十分高速,尤其是搭配 X 14-42 或 Leica 25mm F1.4 時。 全像素下 5fps 的連拍速度雖然不高,但還算不錯的是在 Jpeg 模式下可以無限連拍,就算使用了 Raw + Jpeg 模式仍有7張的連拍張數,表現可圈可點;在使用電子快門高速連拍下更可達 40fps,不過就只有這 40 張,及像素剩下400萬,只能說也算夠用就是。

文章標籤

csyhom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筆者和 M4/3 這個體系頗有緣份,尤其得當年 Panasonic 家族 M4/3 第一台戰將 G1 的評測也是發表於本站,當年就覺得這類型相機才真的有切中要點的感覺,體積明顯的比 APS-C 數位單眼小上許多,但卻有著十分類似的特性,當時 G1 高感光度及長時間曝光表現不甚佳的問題也經由這兩三年陸續推陳出新的機型解決了不少,表現已可謂可圈可點,更重要的,M4/3 的鏡頭群成熟度已是令筆者到達滿意甚至流口水的程度,我想光是最近那兩顆 X 變焦鏡就夠吸引了吧?再加上 Leica 25mm F1.4 的大光圈人像定焦鏡、小巧高畫質的 7-14mm F4 超廣角鏡頭等都是甚好的選擇,再加上現在仍作為旗艦機種的 Panasonic Lumix GH2 價位居然如此親民,雖然體積較 G3 GX1 都大了一點,但在功能完整性/性價比筆者認為是目前首選,所以突然 GH2 就跳入我的生活了...

然後沒多久,Leica DG 25mm F1.4、Panasonic Lumix X 14-42 F3.5-5.6 O.I.S.、Panasonic Lumix G Vario 7-14mm F4 ASPH 及 OLYMPUS M.ZUIKO 45mm F1.8 通通都跳入筆者的生活了,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喂)


為什麼要選 GH2,而不是新的G3 或 GX1?
以價錢來說三者的機身目前是差不多的,但使用 EVIL 體系的相機,筆者個人習慣來說翻轉式 LCD 是必要,這樣才能把優點發揮到極緻,所以 GX1 很可惜的被排除,而 G3 / GH2 雖然看似十分類似,而且G3那片感光元件更是號稱全新設計,又輕巧了不少,這些都令人心動;但考慮到 GH2 的實體按鍵排佈、錄影功能及外接麥克風等能力後,筆者最後還是選擇這台昔日 (?) 旗鑑。

 

Panasonic LUMIX DMC-GH2 重點規格
● 4 / 3
系統規格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具備 1830 萬實際畫素,1605 萬有效畫素
特殊開發的 Venus IV Engine Full HD3 CPU)影像處理引擎
可錄製 1080i @ 60 FPS1080p @ 24FPS(高流量 24Mbps)及 720p @ 60FPS AVCHD 影片
● (錄影時仍可同步拍攝高畫素的 16:9 照片)
對比檢測式 23 個自動對焦點
自動對焦性能提昇,搭配 14-140 HD 鏡甚至可 0.1 秒完成對焦
完整解析度模式連拍可達每秒 5 張,較低解析度(400 萬畫素)模式可達每秒 40
翻轉式 3 46 萬畫素觸控液晶螢幕
具備 153 萬畫素電子觀景窗(852 x 600 畫素),視野率 100%,放大倍率 142%
搭載「Intelligent Resolution」超解像技術
感光度範圍:ISO 100 - 12800,可選擇 1 EV 1 / 3 EV 級距調整
快門範圍:60 - 1/4000 秒,支援 B 快門,閃燈同步可達 1 / 160
儲存媒介為 SD / SDHC / SDXC 記憶卡
採用 DMW-BLC12 新型充電式鋰電池,每次充電可拍攝 320
體積 124 x 75.8 x 89.6 mm,重量約 392 公克
共推出黑色、銀色兩種款式 

而早陣子 (2011/12/7) Panasonic更為 GH2 推出 1.1 新版韌體,功能進一步提昇:
使用 X 系列鏡頭支援「顯示焦距」、「逐步放大」、「恢復變焦」、「變焦速度」、「變焦環」選項
全畫面範圍的對焦區域選擇,不再受限於中央局部
「自動包圍」模式的連續拍攝效率改善
連拍時的可拍張數提昇
「擴展遠攝轉換模式」在拍照和錄影模式可個別開啟或關閉
內建閃燈的出力準確度改善
改進錄影時的自動對焦
操作音量的大小調整可套用在電池耗盡時關機的嗶嗶聲
新的「半按釋放」功能
高感光度時更好的雜訊抑制效果
螢幕觸控功能可選擇「開啟」或「關閉」 

一台出了一年的機器還有如此重大更新,筆者是認為誠意十足了,所以購入GH2後就迅速的將其升級至1.1版本,所以本文所有的使用經驗及實拍,全部都是使用 1.1 版本的 GH2


外觀細節
GH2 較之當年的 G1 或近期的 G3 都有種無法取代的霸氣,當然部分原因也是在於體積及重量都比前兩者大及重,而且機身質感明顯高出不少,在把握感上更好,看起來就像超級縮水了的 DSLR,體積之小可以令我出門一機三~四鏡都用一個小相機包就好,在以前使用 APS-C DSLR 時是不可能的任務。

多樣化的端子埠,也支援外接麥克風
  GH2 的左側是各類端子孔,其中麥克風與快門線同源,順帶一提,雖然這個快快門線長得很像 Canon 百位數入門單眼那種接頭,也插得進去,但是是不能用的,要使用快門線請使用 P 家專用的啊。

方便實用的 3" 46萬觸控可外翻式 LCD
這片 3" 46 萬可翻轉可觸控操作的 LCD 是筆者喜歡 GH2 的另一重要原因,可外翻方便在高角度或低角度的取景,令便利性大增,觸控可能很多人覺得不那麼重要,但其實筆者使用觸控功能通常只有在對焦點選擇的用途 上,直接戳螢幕選擇對焦點比起玩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遊戲快速直覺多了,另外,瀏覽照片檢視時,放大後的直接拖拉也是另一觸控重點用途。

關於GH2的操作
GH2 出了那麼久,我想大家對他的操作應該都大概有個底,系統的使用上基本上和 GF3 / G3 / GX1 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分別,較為可惜的是 GH2 沒有 G-Sensor,所以照片不會自動翻正,當然也沒有像 GX1 那麼方便的電子水平線,對焦速度以筆者之前同時使用 GX1 GH2 的經驗來說都是十分高速,尤其是搭配 X 14-42 Leica 25mm F1.4 時。

全像素下 5fps 的連拍速度雖然不高,但還算不錯的是在 Jpeg 模式下可以無限連拍,就算使用了 Raw + Jpeg 模式仍有7張的連拍張數,表現可圈可點;在使用電子快門高速連拍下更可達 40fps,不過就只有這 40 張,及像素剩下400萬,只能說也算夠用就是。

csyhom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