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asonic GX1 技術交流會,關鍵技術問與答

最近好多人都在討論 Panasonic LUMIX GX1!這款金屬機身、具備 1630 萬畫素的無反光鏡手機收購新機,可說是由裡到外都針對進階攝影愛好者量身打造。因此今天 Panasonic 邀請台灣少數幾家媒體,以餐敘方式討論大家對最新發表的人氣機種 GX1 以及 LUMIX G 無反光鏡系統的看法與建議。這次活動可說是難能可貴的機會,因為訪談對象除了台灣松下的湯淺總經理之外,還有來自日本大阪 Panasonic 總部、負責 DSC 商品企劃的友澤泉(Izumi Tomozawa)先生,他參與許多 LUMIX G 機種的企劃和研發過程,對產品相當瞭解,於是各家受邀的相機媒體編輯們當然也盡情提出不少精采問題,以滿足心中累積多年的疑惑。而本站也有幸受到邀請,在短短兩個鐘頭的時間裡和 Panasonic 官方人士,以及媒體同業的編輯們暢談許多關於 LUMIX G 系統的想法,本文整理一些筆者有限的腦袋空間裡頭,較有印象的訪談內容和網友們分享,如果您是 Micro 4/3 系統的忠實愛好者,那麼歡迎參考看看。以下問題皆由現場媒體朋友(包括筆者)提問,由 Panasonic 的友澤泉先生和台灣松下工作人員進行回答。

問:GX1 是從何時開始研發的呢?
答:大約是一年半以 前,GX1 GF3 款相機同時開始研發,起先型號叫做 GF7,並打算和 GF3 同步推出,但後來由於技術與策略上的構思,讓 GX1 最後比原本計畫中還要稍微高階一點,甚至外觀、材質都和一開始的設計截然不同。研發過程中我們做了非常多的模型,而最終決定出來的版本變得更針對進階核心 玩家設計,和初期構思的外觀差距非常大,質感和握感也更優秀。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最後決定以新的產品線來稱呼它。
介紹一款好喝的茶葉禮盒給大家嘗鮮

問:GX1 採用 1630 萬畫素 Live MOS 感光元件,但高感光度畫質似乎比 G3 還要略好,關鍵因素是?
答:關鍵在於 GX1 搭載的 Venus Engine 具備 3D 雜訊抑制處理技術,將照片中細節較豐富的部份,與細節較少的部份採用不同的雜訊處理強度,因此能保留更好的細節描繪力。我們認為以目前 LUMIX G 新產品的畫質表現來說,雖然無法和 35mm 全片幅媲美,但已經不會遜色於 APS-C 了。

問:由於英文字母 X 帶有 10 的涵意,以官方的構思來說,GX1 是否能稱為 LUMIX 十周年的代表機種?
答:其實公司內部也曾經有人提出類似的說法,但一開始是沒有的,後來有點算是純屬巧合的意味。

問:很多人認為 GX1 傳承了當初 GF1 的精神,為何除了搭配 X 變焦鏡之外,不考慮推出 GX1 加上 20mm F1.7 的經典搭配呢?
答:這純粹只是策略上的考量而已。(笑)不過我們也知道有許多玩家認為它對焦聲音太大的這項缺點,畢竟是比較早期的設計。

問:這次 GX1 GF3 搭配的 X 14-42mm 餅乾變焦鏡受到市場肯定,規格也相當出色,請問電動變焦 X 鏡開發過程的背後,有什麼值得分享的地方嗎?
答:事實上我們並非首 度採用電動變焦(Power Zoom)的廠牌,以前 Minolta 也嘗試過結果失敗了,因為當年市場認為 Power Zoom 給人不夠專業的形象。但我們因為沒有類似的失敗經驗,所以想試試看。一開始公司提出構想,並希望畫質可以維持良好標準的時候,坦白說,研發部門也認為那根 本是不可能的任務,甚至覺得肯定會犧牲畫質。不過後來真正動手去做,花費很大的努力經過無數修正,我們最後總算達到目標,而且畫質毫不打折!

arrow
arrow

    csyhom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